图为“我们偷欢回忆完整版本 2。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为重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为落实《指南》要求,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教材进一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其中,语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等;道德与法治鼓励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注重通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都江堰工程、“四大发明”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皮影、年画等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体育与健康专门设置“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课程内容;物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中编排《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着名篇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引用《礼记》《荀子》《格言联璧》等古代典籍,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努力学习;历史教材中通过介绍引用《史记》《汉书》等,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普通高中语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思想政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教材中通过引述“邯郸学步,失其故行”的典故,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美术必修课程要求理解中国优秀传统书画和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创作观念及文化内涵,并能够综合运用;物理必修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此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验。摄
中新网昆明8月5日电 题:云南锔瓷匠人巧手再造 令瑕品焕新出彩
作者 黄兴鸿 冮梦迪 张馨怡
“下钻要稳,这不仅是修复,更是延续器物的生命。”4日,在云南昆明瑞鼎轩锔匠坊,58岁的付忠华悉心指导来自西安的14岁男孩侯苏喆。看到将一枚枚小锔钉嵌入瓷杯锔孔,原本破碎的杯子修复后变得更美观,侯苏喆称要用心学习并传承好历经数千年的锔瓷技艺。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就来自锔瓷行当。”付忠华介绍,锔瓷伴随土陶产生而诞生,有数千年历史。《清明上河图》中有锔匠街头作业的场景,足以说明这项技艺在当时已成熟流行。
付忠华称,在陶、瓷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破碎、开裂、缺角等情况发生。中国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总结出锔瓷技艺,继而产生了锔补修复陶瓷这一行当。传统锔瓷多用铁、铜等金属制作锔钉,“锔活秀”中还会用到金、银等贵金属。他会结合器物纹理设计图式,锔上饕餮纹、书法、花、鸟等图案,让修复后的器物更具美感。
付忠华可谓出生锔瓷世家,其祖辈明末带着锔瓷技艺从南京搬迁至地处中国西南的云南生活。他从小耳濡目染,并掌握了该项技艺。
不过,年轻时的付忠华并未专注锔瓷,其先后涉足餐饮、茶叶、翡翠、汽修等20余个行业。2002年,他开始做茶叶生意,一位茶友的两个茶壶摔坏,经他妙手一锔,原本已瑕的壶更具美感。此后,不少朋友都慕名而来请他锔茶壶、茶杯等。看到锔瓷仍受市场欢迎,2007年,付忠华全身心投入锔瓷,并到中国多省对锔瓷展开深入调研。
2015年,付忠华首创“玉锔”技艺,将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等特色玉石作为锔补材料,结合器皿色彩与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雕琢,在保障实用功能的同时,增加其艺术性。此外,将青铜文化融入锔瓷文化,让两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他的多件作品在比赛中获奖;作品《残贴》被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锔瓷,是对器物的再创造,除了细心耐心,还要精心设计,这样的锔瓷才具有灵魂。”付忠华称,他的客户普遍中国各地,其每年要锔逾500件器物,其中三成是完好的,客户想要的是锦上添花,让器物更具艺术价值。
侯苏喆因好奇摔碎的碗是否可以复原,上网寻求答案了解到锔瓷文化并结识付忠华,专程利用暑假到昆明学艺。经过3天学习,他对锔瓷技艺产生浓厚兴趣,表示要拜付忠华为师。
锔瓷技艺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付忠华是该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目前,付忠华已培养出50余名徒弟,其中4人获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获评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7人获评云南省民间工艺大师、4人获评云南锔瓷工艺大师。他计划70岁前徒弟达200人,让技艺火种持续传递。
付忠华称,云南这片热土,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及素材。下一步,将在锔瓷中融入古滇青铜文化、瓦猫文化等,并着手与建水紫陶、宜兴紫砂的大师联名推出玉锔茶器,让锔瓷技艺成为激活其他传统产业的文化密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推动锔瓷文化的系统性传播和技艺传承,付忠华计划在昆明成立锔瓷博物馆,展示300余件明代以来的锔瓷精品,并开展相关研学活动。
“我将不断提升锔瓷技艺,让锔瓷在新时代绽放‘瑕品焕新、文化生辉’的独特光彩。”付忠华如是说。(完)
【编辑:史词】
下载好看视频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